close

批評完麻煩講點具體的、更有效的、更美觀的、更專業的、更有建設性的、更有形象的、更有意義的...等,只會批評?那跟做得不怎麼樣的人比起來,沒什麼厲害的;被批評的人想要回批隨便也可以從別的角度、立場、觀點、思維、態度...等面向讓原批評者近乎一無是處,不信?要拼?別受不了崩潰,拜託!



以下,不負責任發言,
且有多重觀念難以一一闡述:

FWD:
那時候,我哭了,人們以為是因為被責難而痛哭,沒有人知道,淚水是因為恐懼而流下的。

人們有一種錯覺,以為意志是自由的 這種錯覺根深蒂固 以至於連我都樂意接受了 .我就好像是一種自由的力量似的 .但是完成一件事,很清楚 這是來自無窮無盡的宇宙的一切力量一起促成的.而且我是無能力去阻止它的.這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做得對,我不能要求獎賞;如果做得不好,我也不能接受遣責

在我做甚麼之前,我認為自己有選擇權,而且它會影響我所做的事情.可是後來事情做完了,我相信這事情又是永遠不可避免的.那麼,你後悔也無濟於事.打翻了牛奶,哭也沒用,因為宇宙間的一切力量都在處心積慮地要把牛奶打翻.

看上去好像你沒有以某種方式行動,這是因為你以某種方式思維的,或者,毋寧說,因為你天生是如此這般的,你也就只能如此這般地去思維.真理與此無關.

人性的枷鎖 毛姆

「其實,人很富有;所以,把握當下,珍惜一切, 努力為人群去付出,至於以後~根本不需要去知道。」

聰明可以裝傻,傻的卻無法裝聰明;此中玄虛,懂多少?

沒人能懂為何可以這樣不在乎、無所謂,正因為這就是這個部份的夢想之所以成功的原因;就是不能夠被懂。
如果它被懂了,那麼,這樣的夢想就難以實現了。


^_^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若能頓悟,早已成仙。

其實不少人,一開始,
都是想要一生一世忠貞於一個最愛的人。

這些墨守成規、不屑犯天下男人都會犯的錯的笨蛋,根本什麼都得不到,別說真愛等不到了,連假情假愛都碰不著。

個人以為,並沒有所謂的人類破壞自然破壞生態。
人類本身就為自然衍生而出的一部分,所有的行為和狀況都是自然衍生的結果,
所謂破壞自然與和平,從最初的某個基準點去看,根本不存在。

另外,老話一席,個人真的不覺得如果人類怎麼怎麼樣的去做,就"一定"可以避免掉人類"滅亡"的可能性(但減低其機率應該是可以肯定的?)。

當然,說得出上述一席話並不表示本人就不會盡可能環保地過日子,以及遵守各式各樣的社會規範。
畢竟,認清現實是一回事,活在當下又是一回事。

FW:
熟悉的東西,你也會重新再看一遍嗎?

“如果我透過觀景窗看到某個我覺得熟悉的東西,我會試著去用不同的觀點重新看一遍” 出自美國街頭攝影家Garry Winogrand

“If I saw something in my viewfinder that looked familiar to me, I would do something to shake it up.” -Garry Winogrand

FW:

迷思5:瘦子都是天生的?

事實:胖瘦七分靠自己,三分天註定

許多屢戰屢敗、老是減重不成功的人,難免怨嘆「吸空氣也會胖」,認為肥胖是遺傳,無法克服。

但基因真是肥胖的罪魁禍首嗎?

「肥胖是多重因素造成,不只是體質,生活方式、藥物、疾病都有影響,」楊偉勛醫師指出,而且和肥胖有關的基因高達兩百多個,協同作用的機制非常複雜,「還不可能針對特定肥胖基因設計出解決方法。」

但某些早發或病態肥胖症,的確和單一基因缺陷有關,這種基因有六、七個,只要遺傳到一定會胖,通常出生幾個月或幼年期便發作,不過「全世界沒幾個例子,」楊偉勛說。

而一般性肥胖和基因的關連,目前廣為接受的是「節儉基因假說」(thrifty genes):

百萬年前人類祖先過著狩獵、採集的生活,即使花很大的力氣覓食,還是可能有一餐沒一餐,因此在演化過程中留下寶貴的節儉基因,能將食物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充分吸收、運用,有剩餘則儲存在脂肪組織中,以備不時之需。

當進入工業社會,不再需要花這麼大力氣去覓食,食物取得也更加方便,勞動量大幅降低,但節儉基因功能並未改變,還是把吃下去的統統吸收儲存,吃得多、用得少,想不胖也難。

節儉基因雖來自遺傳,但有些人體內節儉基因量不高,只有一兩個,「這四分之一的人一輩子不會胖,」楊偉勛指出,會胖的人約有十幾個節儉基因,其中一半以上的人20歲以後會發胖。

由於基因會影響基礎代謝率、食物攝取量和活動量,因此瘦的人不見得食量小,但可能天生吃得慢、容易飽足,個性也較好動、精神好,「就算硬是吃很多,也胖得比別人慢,」劉燦宏解釋。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誘惑、功過是非、恩恩怨怨
也有太多因欲望滿足不了的痛苦與遺憾。做人
做一個平凡的人,要有足夠的心胸、清醒的心
智,淡泊自如的態度。看淡,不是不求進取,
是無是非,不是無所作為,它是人生的一種境
界。始終以一顆平靜的心笑對人生,這才是生
的真諦!

為了成為一個更自私的人。
所以許下一個固定的願望:
希望所有 "真心" "無私" 愛我, 喜歡我 的人,擁有幸福美妙的 一生。

至於 我愛, 我喜歡 的人,如果他們根本不愛我,不喜歡我;那麼,他們的幸福與我何干? 或許我會依然自以為是的為他們的幸福做更多的努力,但絕不再為他們的不幸感到傷心或難過...負面情緒。


天下事,光靠一個人做不成。人生在世,必須依靠別人才能生存。比如穿的衣服,我們是否自己能做呢?即使能,也需要布啊!自己會織布嗎?縱使會,原料的來源自己可以生產嗎?……總而言之,一條紗、一條線都是來自眾生;所以,我們要時時抱持感恩心和惜福心,因為一切都得之不易啊!

我後來常常在想,一個全然把心放空專注在旅行本身的人來說,那處處皆是風景的心境,比起大部份人非得要看到什麼景色非得要走完什麼行程的執念來說,或許才是真正的在旅行的人。

再多好道理,懂道理,理解道理,景仰的,敬仰的,欽佩的,羨慕的...等,皆無用。
如果無法令自己身心以入道理的境地並徜徉於自己所認同道理當中,那麼? 懂得再多他人的很有道理的道理;畢竟也就聞道而已矣,而實則並非知道或懂道。

難怪很多人 FB 都只 PO 文,不回文。
或者僅看看其他人 PO 了些什麼,既不 PO 文,也不留言。
(省卻要跟一堆意見相歧甚至來亂的人沒完沒了)
『不少』很有想法的『人物』,其自己都有既定綁死的觀念了,而對於自己來說『它』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人物,沒必要浪費時間和唇舌與其『溝通』。

http://issuu.com/explore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htm
http://www.youtube.com/binmusictaipei

每個人都喜歡看極端與特例的故事。
每個人卻都不認為自己是極端或特例。
每個人根本不懂其實每個人都是極端跟特例。

有些人不能在一起,可他們的心在一起;有些人表面在一起,但心卻無法在一起;有些人從沒想過在一起,卻自然而然的在一起;有些人千辛萬苦終於在一起,卻發現其實他們並不適合在一起… 雖然我們不能在一起了,但並不代表我不愛你了。

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起而行不如思而言。

三分靠打拼;七分天注定。

儘管七分天注定,
但是最初的三分沒有實踐,
七分就不會出現。

男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證明他愛你,只能證明他想讓你愛上他。

想中樂透頭獎,總也得買個彩券來對獎才是。

Die is nothing, Alive is everything.

If you love me, how can you ask that?

該勇敢的時候都不勇敢,
該放手一搏的時候都在東躲西藏,
該出鋒頭的時候都在閃躲鏡頭,
該顧好當下的時候還在回憶往事,
該前進未來的時候還在渾渾噩噩,
該把握時機的時候還在扼腕上一次的遺憾,
該膽大的時候只知道心細,
該心細的時候盡做些蠢事;
該好好反省再反省、檢視再檢視,
這一次不說下一次,
下一次就僅這一次。

時光的轉輪不停的運行,
生命的價值不在計畫與珍惜,
而在活出意義與把握。
未來不可靠,當下才值得注重。
相信愛,並非僅有愛情能夠稱為愛,
那只是愛當中其中一小部分。
愛自己、愛他人。
若是愛情,千萬別愛上不該愛的人;
特別是,別愛上愛著別人的人。
冥冥之中自有其定數,
就如同人們永遠無法決定自己何時出現何時消逝一樣。
這不單單是對生命,也是對於一切事物。
可以看開一切,也可以看不開一切。
事情無好壞,無正邪,端看每個個體給予事物不一樣的看法。

我相信不管用多長的時間,哪怕是一輩子,我都可以用我的方法將這­份真心傳遞給她,讓她重新接受我。一百萬有一百萬的幸福,十塊錢­有十塊錢的幸福,幸福跟金錢無關。如果你連守著她的勇氣都沒有,­你有什麼資格說愛。

放心放心~本人這邊不會再約了。
各位時間何其寶貴,真的不用賣本人面子。
以後各位自己想見面就自行約吧!
不論有無讓誰為難,這裡說聲不好意思了。

結束不代表終結,再見意味著還會再次見到的

「如果一份工作,會讓人沒有夢想,會讓人害怕改變,會讓人失去動力,那麼可以考慮轉換跑道了。」—James Chen

「二十年後,你會後悔當初沒做的事多過於你所做過的。就拋出帆索吧,離開那安全港大膽的啟程,追尋那帆裡的信風。去冒險,去築夢,去發現新事物。」
—馬克‧吐溫

"Twenty years from now you will be more disappointed by the things that you didn't do than by the ones you did do. So throw off the bowlines. Sail away from the safe harbor. Catch the trade winds in your sails. Explore. Dream. Discover."
—Mark Twain


會讀書的不見得智商高。
智商高的不見得有智慧。
有智慧的不見得常快樂。
常快樂的不見得敢幸福。

前些時日,在旅行的途中,和我一同住在青年
館的朋友,分享了這一段話給我,那是關於Kent
Nerburn寫給兒子的一封信。當時的我,看完後
便有感而發,頻頻點頭。現在,我把它分享給
你/妳,無論你/妳喜不喜歡旅行,都建議把它看
完。每當我在旅行的途中,疲累了、厭倦了、
是遇到不如意的事,把它拿出來重新檢閱一次
我的心情又開始好轉了。
原文請見:
Why We Travel
We need to travel, if we don't offer ourselves to
the unknown, our senses dull, our world becomes
small and we lose our sense of wonder. Our eyes
don't lift the horizon, our ears don't hear the
sound around us, our experience is restricted as
we pass our days in a routine that is both
comforting and limiting. We wake one day and we
find that we have lost our dreams in order to
protect our days.
Don't let yourself become one of those people.
The fear of the unknown and the lure of the
comfortable will conspire to keep you from taking
the chances a traveller has to take. But if you take
them you will never regret your choice. Sure,
there will be a moment of doubt when you stand
alone, on an empty road, in an icy rain or when
you are ill in a rented bed. In the end you will be a
so much happier person, that's all the risks and
hardships will seem like nothing compared to the
knowledge you have gained and the life you have
lived.
Happy travels.
譯文(by Verain's June):
我們為什麼要旅行
我們需要旅行。如果不去接觸未知,我們的感
將變得遲鈍,我們的世界就那麼小小的一點兒
就連好奇心也將消失不見。我們的目光將不再
眼遠方的地平線,耳朵也聽不到那些熟悉的聲
音。當我們滿足於眼前的生活而日復一日的時
候,它同時也局限了我們對生活的體驗。當終
有一天我們明白過來的時候,將發現所廝守的
種生活是以我們曾有的夢想作為代價的。
不要讓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對未知的恐懼,對
適的留戀將阻止我們成為一個旅行者走上的冒
旅程。可是,當你作出這樣的選擇,你就永遠
會後悔。當然,當你孤獨一人,在空曠的路上
在冰冷的雨中,或是在陌生的床上生著病的時
候,你或許會有些懷疑。但是最終,你會變得
加快樂。與你所得到的知識和你所經歷過的生
相比,所有的辛苦和艱難又算得了什麼呢。
如果不要讓自己後悔,那就即刻出發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thkai 的頭像
    Athkai

    Athkai's part of life.

    Athka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